閱讀米奇艾爾邦‧閱讀生命的感動

欲罷不能的,我讀完了米奇.艾爾邦(Mitch Albom)的四本著作:《再給我一天》《一點小信仰》、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(皆由大塊文化出版)

我想與你分享我的感動,或許你也能從當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體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一本米奇艾爾邦《再給我一天》

 

這是一個關於母親和兒子的故事。
劇情在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中不斷穿梭,似乎還越過了陰陽……平凡的瑣事在作者筆下,刻畫出極深的感動,好幾度我都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親情的珍貴為何總在失去後才明白?親愛的家人為何總是帶來最深的傷害?親情的課題,是我們一生都弄不懂卻無法逃避的學習。最終,母親在兒子的告白「妳是一個好媽媽」裡獲得滿溢的喜悅,兒子在母親溫暖的撫慰裡得到重生的力量,而後,靈魂安息,生者平靜。
我很高興這部小說在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中落幕,甚至還埋伏了一個小小驚喜!這個故事裡,我們似乎都想起了誰,是自己或是母親?是孩子或是父親?
「家」不該是一個講道理的所在,我們只能接受,然後去愛。在愛與接受的當下,我們終於明白,「家」是一個講感情的所在。
因為有愛,所以我們在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二本米奇艾爾邦《一點小信仰》


這是一個非正式猶太教徒、一位猶太教拉比、一位黑人基督教牧師,彼此生命相遇的故事。
猶太教和基督教信仰最大的差異在於:是否相信耶穌基督為神的兒子,人類的救主。這卻不是本書討論的重點即使有時作者會以幽默的口吻帶過。
在作者以"非正式猶太教徒"的第一人稱敘事下,我們看見的是,猶太教拉比和基督教牧師,這兩位樂於為上帝工作的人,在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中,將自己全然獻給神所託付的教會,以他們的生命詮釋了愛,以他們的作為映照了神的全能。
對於歷史上曾出不窮的宗教迫害,拉比說:「那不是宗教,那是仇恨……這種事發生的時候,上帝高坐在天上也會哭泣。」
對於婚姻制度瀕臨危機,拉比說:「因為"承諾"失去了意義……如同信仰,我們不願意被綑綁……不願意對上帝做承諾,只在用得著祂的時候才接受祂……但真正的承諾需要持之以恆無論信仰或婚姻。」
悼念早夭的女兒,拉比說:「能認識她四年,豈不是比完全不認識她更好嗎?」
曾經是毒販,經歷耶穌救贖後悔改的黑人基督教牧師亨利,他說:「祢願意救我嗎,耶穌?如果我保證把自己交給祢……祢願意救我嗎?」
亨利牧師說:「耶穌是最了不起的資源回收家…..祂重新整頓我。」
破舊的教堂裡,遊民在寒冷中聚集敬拜,亨利牧師說:「我不知道修理教堂的錢從哪裡來……耶穌說,不要為明天憂慮……祂在乎的是你不是房子……如果這是唯一可供我們做禮拜的地方,這裡對祂而言就是神聖的!」
作者在報上披露亨利牧師與他教會的故事,援助紛至沓來,亨利牧師說:「很棒,是不是?上帝是至善的。」
你有信仰嗎?你相信什麼?「最初,有一個問題。最後,問題有了答案。上帝唱歌,我們跟著哼,旋律變化多樣,但這全部就是一首歌。」
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,把自己放下,去相信一個遠比自己還要大的力量,這力量可以點燃我們心中那株神聖的小火苗;或許有一天,這點星星之火,可以拯救全世界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 我閱讀的第三本米奇艾爾邦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


這是一個畢業多年的學生,向他瀕臨死亡的老教授,學習生命智慧的故事。
一個誨人不倦、至死方休的人師,即使面臨死亡一步一步接近,仍期盼著能夠傳遞自己的經驗,可敬的寬大胸懷,使得這份智慧禮物,透過他的學生,進而影響無以計數的生命。
死亡會帶走我們在世上的一切嗎?老教授說:「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,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,我們就雖死猶存。」
家庭的重要性?老教授說:「如果沒有家庭的話,今天我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,沒有任何依憑……愛最最重要,不相愛,即如死滅。」
必須生兒育女嗎?老教授說:「如果你要對另一個人負起完全的責任,學著如何去給予最深的愛與關懷,那你就應該該生小孩。」
會羨慕年輕人嗎?老教授說:「我活過每個年紀,我知道箇中滋味……我怎麼會羨慕你呢?」
沒有人能預知未來,沒有人能彌補過去。老教授讓我們知道:「生命中沒有什麼『太遲了』的事,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。」能把握的只有當下,不要讓無謂的舉動佔據生命,要盡力完成當做之事。
如何生?如何死?未知生,焉知死?老教授說:「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……要在你死前寬恕別人,也要寬恕自己。」
最後一刻,我是不是能無憾的離去?在我知道答案以前,屬於我的課,仍繼續在上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閱讀的第四本米奇艾爾邦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


這是一個關於天堂的故事。
作者描繪了一個天堂,這個天堂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為何在地上活過一遭,看見自己曾經存在的意義。
你問,人生是一趟孤獨的旅程嗎?不是的。世上所有人的境遇都相互交疊、彼此糾纏,犧牲似乎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,但我們也因著他人的犧牲,得以繼續活下去。
老艾迪到了天堂,遇見了五個人,向他講述彼此生命的交錯點。又哭又笑當中,老艾迪領悟:自己的生命裡,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;而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的故事,會在最無法預料的時空,產生交集……
原來,所付出的愛,都不會白費,愛不會失去,有時你以為它不見了,其實只是轉而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,你所遇到的人,即使逝去,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。
每個存在,每個當下,都有看不見的關係,這一人影響了他人,他人又影響了另一人,整個世界充滿故事,這些故事不斷串聯,最終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於是,一切問題有了答案,一切乃是造物者細緻的安排,環環相扣,緊密織就,在這裡面,沒有一個人微不足道,沒有一件事不該存在。
讀過這本書,我也領悟,我們活著,不單是為了與另一個人相遇,更是為了成就一個無可取代的意義。

 

每個生命都有動人的故事。米奇艾爾邦(Mitch Albom)是一個擅長說故事的人,如果你喜歡聽故事,如果你對生命感到好奇麼,你一定要閱讀米奇艾爾邦,閱讀他筆下的生命藉以省思自己的人生

這三位母親 (記於2010母親節前)

 

2010年,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家不平靜,上半年度都還沒過,已經走了兩個牧師和一個師丈!

兩個牧師和師丈僅屆壯年,卻撒手人寰,身後留下妻子與學齡期孩子,聞之令人鼻酸。

元月4日,東部中會關山教會李志宏牧師,在牧師館因心臟病猝死,李牧師娘(我稱妙妙老師)與我同母會,消息隨即在母會的論壇上傳開,震驚與悼念的留言不斷湧入……

4月13日,壽山中會中正教會萬宏杰牧師,因服用藥物不慎墜樓身亡,再次為長老教會的牧家帶來一記震撼……

4月25日,國道三號基隆路段,在無風無雨無預警下走山崩塌,來不及通過的的三部車四條人命,當中有一位竟是與我們同中會基隆中山教會賴牧師的丈夫……

早年與妙妙老師合影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妙妙老師成了李牧師娘(上圖) ↑          萬牧師娘與三個兒子(下圖)↑

 

可怕的走山崩塌現場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新聞畫面上賴牧師傷心的臉龐↑
 

擦乾眼淚後,我們看見:李志宏牧師留下牧師娘和四個女兒,萬宏杰牧師留下牧師娘和三個兒子,師丈留下賴牧師和兩個女兒。

再往前看:賴牧師的狀況稍令大家安慰,她仍可穩定牧會,孩子們不致因失去爸爸面臨過大變動。但兩位牧師娘面臨的,卻是搬離牧師館、另覓工作、獨力扶養孩子的艱辛。

同樣是牧家,因著爸爸牧會、媽媽牧會的不同,子女的處境如有天壤之別!這當中,是否有值得我們思考之處

傳統教會聘牧時總是期待「買一送一」,聘請一位男牧者,夫婦共同服事。夫婦皆為牧者時,則傾向聘請男牧,女牧隨夫。

反觀,聘請女牧的教會通常沒有「買一送一」的期待,師丈當然有自己的工作職業,日常教會服事與一般長執信徒無異。

不知道有多少牧師娘,因著教會不成文的要求,辭去工作,無償擺上自己的專業──音樂、社工、教育……

然而,大部分教會對於牧師娘的要求,卻無附加相對保障,以致於牧師丈夫突然倒下時,同樣為教會擺上時間心力的牧師娘,赫然不知何去何從。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傳福會,雖致力於照顧牧家,但在一些限制下仍無法盡善,兩位牧師意外辭世後,也只能暫時設置「教育基金募款專戶」來幫助遺族。

對於他們的處境,我格外感慨於心,因為我也是一個牧師娘。

是不是有這麼一天,教會能夠完全接納牧師娘擁有自己的工作,以己身專業為家庭謀得第二份薪資供給?

是不是有這麼一天,教會能夠看待「牧師的妻子」如同「牧師的丈夫」,給予尊重而非要求,給予同理而非憐憫?

很快的,今年的母親節就要到來。這個母親節,對李牧師娘(妙妙老師)、萬牧師娘、賴牧師來說,必定是格外痛楚的。

除去牧師、牧師娘的頭銜,她們的身分是母親,她們必須承受失去丈夫的悲傷,然後堅強起來,領著年幼的孩子繼續走人生的路途。

求主親自安慰她們,賜給她們勇敢走下去的力量,我也在心中切切懇求主,保全我們的家庭,救我們脫離一切可能臨到的死亡或分離。

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兒子,求祢憐憫我們!